耳朵內的LP-33
- rayonnosejob
- 9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前幾天門診又遇到一位耳朵長酵母菌的患者,雖然之前有分享過(五年前吧?),每次遇到還是覺得很可愛(疑)
黴菌性外耳炎是外耳道常見的感染之一,約佔外耳炎的10%。造成感染的黴菌多為 曲霉菌 (Aspergillus) 與 念珠菌 (Candida)。這些黴菌原本就可能存在於環境中,如空氣、灰塵或水中,當外耳道環境改變時,黴菌便容易滋生。Yeast otomycosis 是外耳道黴菌感染的一種,由酵母菌(最常見的是 Candida species)引起。雖不如 Aspergillus 感染常見,但在糖尿病、免疫力低下或長期使用耳藥水的患者中不可忽視。治療核心在於 徹底清理耳道 + 局部抗黴菌藥物,並預防潮濕及避免過度清潔。
臨床表現
• 耳朵發癢(最常見)
• 耳痛(程度通常較細菌性外耳炎輕)
• 分泌物(通常為白色、奶酪樣或糊狀)
• 聽力下降(因耳道阻塞或分泌物堆積)
• 耳塞感
• 檢查時的發現
• 外耳道充血或腫脹
• 白色或黃白色的黴菌膜樣物質
• 有時伴隨輕微異味
危險因子
• 長期使用 抗生素或類固醇滴耳液(破壞正常菌叢)
• 糖尿病 或 免疫力低下
• 潮濕環境、經常游泳或耳道不通風
• 過度清潔耳道、棉花棒損傷耳皮膚
併發症
• 耳道狹窄(反覆感染導致皮膚增厚)
• 鼓膜穿孔(少見)
• 中耳或內耳感染(免疫低下患者罕見但嚴重)
治療
1. 耳道徹底清理 → 移除黴菌碎屑及分泌物(治療最重要的一步)。
2. 局部抗黴菌治療:
• Clotrimazole 滴耳液
• Nystatin(特別針對 Candida 有效)
• Miconazole, Econazole 也可使用
3. 口服抗黴菌藥物(僅限嚴重或免疫抑制患者)。
4. 避免使用抗生素滴耳液(會加重黴菌生長)。
預防
• 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或類固醇滴耳液使用
• 避免過度清潔耳道
• 保持耳道乾燥(游泳後烘乾)
• 積極控制糖尿病與免疫相關疾病
本文章同時發表於FB張進芳醫師-耳鼻喉頭頸外科、鼻整形


留言